一、初始登录与账户安全设置
购买VPS服务器后,首次SSH登录便需立即实施安全加固。建议禁用root直接登录,创建具有sudo权限的专用管理账户。使用adduser
命令创建新用户时,密码复杂度应包含大小写字母、数字及特殊符号的组合。通过修改/etc/ssh/sshd_config
文件中的PermitRootLogin参数为no,可强制攻击者必须破解两个凭证才能获取权限。您是否考虑过,为何多数入侵事件都源于默认账户的弱密码?定期使用passwd -l
锁定闲置账户,配合last
命令检查登录记录,能显著提升Linux系统的基线安全水平。
二、SSH服务深度防护策略
作为远程管理的核心通道,SSH服务需进行多维度加固。将默认22端口改为1024-65535范围内的非标准端口,可减少90%的自动化扫描攻击。在/etc/ssh/sshd_config
中设置MaxAuthTries=3与LoginGraceTime 1m,能有效防御暴力破解。更推荐采用密钥认证替代密码登录,通过ssh-keygen -t ed25519
生成高强度密钥对,并禁用密码认证(PasswordAuthentication no)。对于需要团队协作的场景,可部署类似Fail2Ban的安全工具,自动封禁连续失败的IP地址。这些措施如何协同构建Linux服务器的第一道防线?
三、系统更新与漏洞管理机制
保持系统更新是安全加固的基石。根据发行版差异,使用yum update
(CentOS/RHEL)或apt update && apt upgrade
(Debian/Ubuntu)定期获取安全补丁。建议配置无人值守更新(unattended-upgrades),确保关键漏洞及时修复。通过lynis audit system
等工具进行安全扫描,可识别配置缺陷和潜在风险。您知道吗?未修复的CVE漏洞平均在公开15天后就会被攻击武器化。建立cron
定时任务自动执行日志分析,配合rkhunter
检测rootkit,形成动态防护体系。
四、防火墙与网络访问控制
iptables或firewalld的合理配置能精确控制网络流量。建议采用白名单模式,仅开放必要端口(如HTTP/
80、HTTPS/443)。对于数据库等敏感服务,使用--source
参数限制访问IP范围。云服务商的安全组规则需与主机防火墙形成双层防护,避免出现规则冲突。您是否遇到过因端口误开导致的数据泄露?通过netstat -tulnp
定期检查监听端口,结合tcpdump
进行流量分析,可及时发现异常连接。对于DDoS防护,可启用内核参数net.ipv4.tcp_syncookies=1
缓解SYN洪水攻击。
五、文件系统与权限优化
合理的文件权限是防止提权攻击的关键。使用chmod
和chown
确保配置文件(如/etc/passwd)权限为644,关键目录(如/etc/cron.d)权限为700。通过find / -perm -4000
查找异常SUID文件,移除非必要的setuid权限。配置auditd
审计守护进程,监控敏感文件变更。为何Web目录的777权限会成为灾难?实施最小权限原则,对用户主目录设置chmod 750
,对/tmp分区添加noexec属性,可大幅降低攻击面。定期使用aide
进行文件完整性校验,能快速发现篡改行为。
六、日志监控与入侵响应
完善的日志系统是安全事件调查的基础。配置rsyslog
集中管理日志,将/var/log/auth.log
等关键日志实时同步到远程服务器。使用logrotate
防止日志膨胀,同时保留至少90天的审计记录。当检测到可疑登录时,如何快速确认是否遭遇入侵?通过grep 'Failed password' /var/log/auth.log
分析失败尝试,结合who -b
检查系统启动时间。部署OSSEC等HIDS(主机入侵检测系统),可实现实时告警和自动响应,完成安全加固的闭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