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测试环境准备与基线建立
主从切换测试的首要步骤是搭建符合生产规格的测试环境。需要配置至少包含1个主节点和2个从节点的数据库集群,确保网络拓扑结构与生产环境一致。通过sysbench工具生成基准测试数据,建议数据量不低于生产环境的20%。此时需记录主从同步延迟(replication lag)、QPS(每秒查询数)等关键指标作为基线数据。特别要注意在主库上创建特定的校验表,这些表将用于后续数据一致性验证。测试前还需确认所有节点都已正确配置监控代理,能够实时采集CPU、内存、IO等系统指标。
二、模拟故障场景设计
有效的故障模拟是主从切换测试的核心环节。常见的模拟场景包括:主库进程强制终止(kill -
9
)、网络分区(通过iptables阻断端口
)、磁盘IO挂起(dd命令制造IO压力)等。对于金融级系统,建议增加机房级故障模拟,如通过虚拟化技术整机下电。每个故障场景都应定义明确的触发条件和预期行为,当主库响应超时30秒时,集群管理组件应自动触发切换流程。在设计阶段需要特别注意脑裂(split-brain)防护机制的验证,这是确保数据安全的关键检查点。
三、手动切换与自动切换验证
切换验证需分两个模式进行:执行计划内手动切换,通过管理命令显式提升从库为主库,观察VIP漂移、连接重定向等功能的正确性;测试自动切换场景,通过前述故障模拟触发集群的failover机制。两种模式都需要验证应用连接池的自动重连能力,记录完整的切换耗时(通常要求控制在30秒内)。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检查新主库的read_only标志是否被正确清除,以及旧主库恢复后是否自动降级为从库并开始同步数据。
四、数据一致性校验方法
使用pt-table-checksum工具进行全表校验是数据一致性验证的金标准。该工具通过在每个节点执行相同的CRC32计算来比对数据差异,对于大型表建议采用分块校验模式。在切换完成后,需要立即校验预置的校验表,逐步扩展至业务核心表。对于最终一致性系统,还需设计特定的验证流程:先停止所有写操作,等待从库追平主库后,再执行全量比对。发现差异时,应优先使用pt-table-sync工具进行修复,并记录差异数据量作为测试报告的关键指标。
五、性能基准对比分析
切换后的性能评估包含三个维度:对比新主库与原始主库的基准测试指标,包括TPS(每秒事务数)下降幅度不应超过15%;监控从库的同步延迟,要求在全负载情况下延迟不超过5秒;通过tpcc-mysql等工具模拟业务压力,验证混合读写场景下的稳定性。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观察是否有突发的锁等待或死锁现象,这些往往是配置不当的信号。所有性能数据都应与测试前记录的基线进行对比分析,形成详细的性能变化曲线图。
六、测试报告与应急预案
完整的测试报告应包含切换时间轴、异常事件记录、性能对比表格等核心要素。对于每次失败的切换尝试,必须记录详细的错误日志和现场快照。基于测试结果需要更新应急预案,明确不同故障等级对应的操作流程,:当检测到数据不一致时的处理优先级,或当自动切换失败时的手动介入时机。要将验证通过的配置参数固化到CMDB(配置管理数据库)中,确保生产环境与测试环境保持严格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