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1:在Windows容器镜像智能漏洞扫描中,静态扫描与动态扫描的核心差异是什么?企业应如何选择?
答:静态扫描通过分析镜像文件系统和可执行文件的静态特征(如文件哈希、注册表项)识别漏洞,优势是速度快(1~5分钟)、资源消耗低,适合CI/CD流程早期的快速检测;动态扫描则通过沙箱模拟容器运行环境,触发漏洞利用行为(如内存溢出),优势是能发现静态扫描难以识别的0day漏洞,但耗时较长(5~15分钟)、资源消耗高。企业应采用“静态为主、动态为辅”的混合策略:在构建阶段使用静态扫描实现快速阻断,在测试阶段对核心业务镜像启用动态扫描,平衡效率与安全。
问题2:美国服务器部署Windows容器时,如何解决多版本镜像共存导致的漏洞管理难题?
答:可通过“漏洞基线管理+镜像标签化+版本控制”解决:1. 建立Windows Server各版本的漏洞基线库,明确各版本必须修复的高危漏洞清单,智能扫描工具根据镜像版本自动匹配基线;2. 对镜像进行标签化管理,标注基础镜像版本、补丁版本、漏洞修复状态(如“windows-2022-core:v1.2.3-patched-CVE-2025-1234”),便于快速定位漏洞影响范围;3. 结合Docker Registry实现镜像版本控制,禁止使用未修复漏洞的历史版本,并通过容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(如Harbor)实现镜像流转审计,确保美国服务器上的容器镜像在多版本共存场景下仍满足合规要求。